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文史参阅 >> 正文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君莉     2025-10-20 09:07
字体: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悌伦理”是整个人伦规范的根基。《论语》中的“孝悌”并非仅仅局限于对自家父母的侍奉,更是具备开放性的伦理理念。它既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逻辑起点,也是连接个体、家庭与社会的精神纽带。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学诗习礼”的教育要求,《论语》中的“孝悌”更非单向的道德约束,而是父母与子女间的双向互动,其中既饱含“父慈子孝”的脉脉温情,也有子女对父母的合理谏诤,最终呈现出家庭成员间共生共在的伦理关系。细究《论语》文本可发现,儒家孝悌之道清晰地划分为“口体之养”“心志之养”“以天下养”三重境界,层层递进,逐步升华。

  口体之养。“孝”的起点,始于对父母的物质供养与礼仪遵循。《论语・学而》中,子夏提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明确将“竭尽所能侍奉父母”列为“孝”的基础要求。保障父母的衣食无忧,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是子女尽孝的首要责任,这也是“孝”的物质维度。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口体之养”的内涵,将“礼”纳入其中。《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强调父母在世时的日常侍奉、离世后的丧葬仪式与后续祭祀,都必须遵循礼制规范。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以“无违”作答,这里的“无违”并非盲目顺从,而是“无违于礼”。在礼制框架内尽孝,既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构成了“孝”的行为准则。

  如今,社会物质条件显著改善,衣食供养已不再是家庭尽孝的难题,但孔子早已洞察“孝”的深层矛盾。他曾针对“有事,弟子服其劳”的现象提出“色难”的观点,认为对待父母时,始终保持和悦的神情、恭敬的态度,远比单纯的物质付出更重要。在孔子看来,物质层面的“养”是孝的“形”,而子女的用心与恭敬,才是孝的“神”,二者不可偏废。

  心志之养。若说“口体之养”是孝的外在表现,那么“心志之养”便是孝的内在灵魂。儒家对“孝”的要求,在此从外在的“孝礼”转向内在的“孝义”,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牵挂。《论语・为政》中,孔子直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尖锐地指出了“养”与“敬”的本质区别:物质供养可及于犬马,唯有“敬”是为人子女独有的伦理情感。《论语・里仁》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论述,更将这份“敬”具象化为深切的牵挂,“喜”的是父母安康长寿,得以共享天伦;“惧”的是岁月流逝、父母渐老,尽孝之日恐不长久。这种喜忧交织的情感,正是“心志之养”的核心体现。

  俗谚所云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恰与儒家“心志之养”的理念相通。孝的关键在于“心”,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或形式排场。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并未空谈抽象的道德教条,而是从人之常情出发,以“三年免于父母之怀”的生命体验为依据,提出“汝安则为之”。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应源于内心的自然情感。这份“心安”,正是儒家“孝悌”观念的重要体现:生为子女,孝顺父母本是天性使然,无需额外理由。

  不过,儒家的“孝”并非止于家庭。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处于各种人伦中,父子伦理虽是首要人伦,却非终点。从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孝”还需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延伸。

  以天下养。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中,“孝”需突破一家一户的局限,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延伸,最终达到“以天下养”的至高境界。《论语・宪问》中有“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子路》也提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这两则论述勾勒出“孝”的升华路径:君子首先需“修己以敬”,在家庭中践行孝悌;进而将这份“敬”与“孝”拓展到宗族、乡党,使孝悌之名得到邻里认可;最终以“修己”为基础,承担起“安百姓”的社会责任,将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天下百姓的“仁”。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其核心目的之一,便是鼓励士人突破家庭伦理的小圈子,以孝悌之心为底色,在治国理政中实现“以天下养”的理想。这也正是儒家“家国天下”同构理念在孝悌伦理中的集中体现。

  表面上看,儒家孝悌伦理似乎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但结合《论语》整体语境与儒家思想体系可知,“孝悌”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伦理关系。它并非仅为子女设定的道德义务,父母、君主同样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诗礼之学”约束自身行为,践行伦理规范,这也正是孔子重视“人”之全面教育的深层考量。

  《论语》中的多则记载也印证了这种双向性,如“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历来有“子女担忧父母生病”与“子女不让自己生病以免父母担忧”两种解读。但无论是“忧父母之疾”还是“免父母忧己之疾”,核心都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牵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则直接体现了双向关怀:子女不远游是为了陪伴父母、尽孝床前,而“游必有方”则是为了缓解父母的担忧,避免其牵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更明确了子女的“谏诤权”,即面对父母的过错,子女需以委婉方式劝谏,若父母不接受,仍需保持恭敬,不可怨恨。这既维护了父母的尊严,也避免了盲目顺从的弊端。

  此外,在《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答。《论语・子路》中,孔子又言“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尽管这一论述针对“为政”,但“父父,子子”的表述也清晰地表明两层含义:一方面,“父子伦理”与“君臣伦理”同属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需共同维护;另一方面,“父”需有“父”的担当(如慈爱、教导),“子”需有“子”的本分(如恭敬、孝顺),二者相互约束、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儒家孝悌伦理的完整内涵。因而,孝悌并非子女的单向义务,父母亦需恪守为人父母的规范。在现代社会,这种双向交互性愈发重要,是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关键所在。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