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哈尔滨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坚持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觉悟,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推进党性教育,推动理论武装、实践锻炼与制度保障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努力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以理论武装为引领,筑牢党性根基。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哈尔滨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笃信笃行,深刻领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市委党校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发了系列教学专题课、案例教学课、主题微课和现场教学课,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学时占教育培训总学时的50%以上。通过举办读书班、专题党课、青年学习论坛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全覆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种系统化、多层次的理论学习模式,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洗礼,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传承红色基因。哈尔滨这片英雄的土地充满了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拥有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纪念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157处老区红色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一方面,精心打造“弘扬抗联精神”等红色教育品牌,开发“铭记悲壮历史弘扬抗联精神”“引吭铁血战歌探寻精神密码”等特色课程,设计“重走抗联路”“传奇将军赵尚志”等现场教学路线,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实地参观、学唱抗联歌曲、邀请抗联英雄后人讲述抗联故事等形式,使红色资源“活起来”,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强化学习体验和实践感悟。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优势,推动“互联网+基地”模式,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红色资源教育载体,开设用于远程教学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党史微课,开发用于线下研讨的“燃热血青春、筑家国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等精品微课。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教学、构建多样化传播渠道,提高红色文化对党员干部的影响力。 以创新方式为驱动,提升教育实效。创新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探索立体式、延伸式教学,使党性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一是推广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现场教学等方法,有效提升党性教育的参与性、交互性。二是积极探索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环幕投影等最新视听技术,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教学,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三是持续丰富“工余课堂”在线教育课程体系,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打造干部身边的“口袋课堂”“工具锦囊”,使“八小时以外”的党性教育更加便捷、高效、亲切,提升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以实践锻炼为支撑,锤炼过硬作风。党性教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有高度,更彰显于行动有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性修养的必然逻辑。注重将党性教育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一线工作中磨砺党性,将党性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抓住“尔滨热”契机,化身导游、志愿者、服务员,连夜铺设防滑地毯、建立游客温暖驿站,给游客送姜糖水和发热贴,推动暖心服务“提速加码”,将党性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强调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党性,面对亚冬会筹办时间紧、规模大、任务重、标准高等挑战,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日夜奋战、精益求精,递交了一份“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优异答卷,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与风采。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导向,提升系统合力。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为党性教育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党校系统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保障措施,为党性教育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二是树立全市党校系统“一盘棋”思想,统筹整合系统内外的教学资源、组织资源和行业资源,建设师资库、教学专题库、现场教学实践库,推动党性教育向区县基层延伸。三是持续完善责任落实、考核评价、监督问责等机制,通过量化打分、定期评估等方式,将党性修养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推动党性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 (作者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