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时报·综合报道 >> 正文
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引领福州“向海洋要食物”实践探索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童桂荣     2025-08-20 09:12
字体:

  伴海而生的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号角。在“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引领下,30多年来,福州持续推进海洋资源开发,积极“向海洋要食物”,走出一条践行大食物观的福州特色之路,先后被授予“中国海洋美食之都”“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等10多个国家级渔业荣誉称号。

  “向海洋要食物”的福州实践成效

  福州的水产品总量和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福州水产品总产量316.5万吨,占福建省34.2%;渔业产值680亿元,占福建省38.9%;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3400亿元。福州水产品年人均占有量和鳗鲡、鲍鱼、海带、金鱼等品种年养殖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水产种业“福州芯片”实现升级换代。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福州水产种业育种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水产品新品种占比不断提升。重点水产种质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108个。海带、菲律宾蛤仔、紫菜等特色优势种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中海带和菲律宾蛤仔育苗分别占全国主市场的60%、80%以上。

  水产养殖陆海统筹全域推进。坚持滩涂养殖与浅海养殖结合,有序发展滩涂贝壳类、虾蟹类混养以及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坚持常规养殖和优高养殖结合,巩固“四大家鱼”、海带、牡蛎、紫菜等常规养殖品种,引导水产品向鲍鱼、鳗鲡、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优高品种集聚。坚持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结合,鼓励发展普通工厂化、全塑胶养殖渔排、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等设施渔业,大力推广稻(农)渔综合种养。坚持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结合,福清东瀚海洋牧场、连江黄湾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批建设,福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深远海装备养殖集中成片示范区。

  远洋渔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14家远洋渔业企业、460多艘远洋渔船,占全省的76%、全国的18.6%;远洋渔船作业海域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极海域以及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产量41万吨,占全省的78.8%、全国的18.7%。海陆并进,鼓励建设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立互利共赢的双边合作关系。

  “一条鱼”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海洋科创体系,建设福州海洋研究院和福州海洋食品研究院,成立深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智慧海洋、水产种业、海工装备等产业联合研发中心。打造水产种业、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渔港经济区等多种类型产业园区,优化渔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全市渔业类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1家省级龙头企业、104家市级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出台系列支持水产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领全市水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迈进,鱼糜制品、藻类、对虾、烤鳗、鲍鱼五大水产加工品均占福建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坚持“以会活产,以展促销”,连续举办16届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

  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开展以“三权分置+两证联动”为主要模式的养殖海权创新改革工作,通过激活养殖海域资源要素,促进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开展养殖运输船的建造和管理试点,解决深远海活鱼转运、转场困难和养殖渔船功率数配置瓶颈问题。开展清污收污船和海洋环境综合应急指挥船建造、登记工作,有效改善渔港环境、促进渔港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首创“渔业执法+蓝碳修复”机制,发行蓝色碳票(海洋碳汇碳票),不断探索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强化数字赋能,打造全省首个“智慧渔港”,实现“宽带入海”,建成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海洋预报体系、“两江四岸”人船动态智慧监管系统,推动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提档升级。首创“万人亿鱼”(万人参与、放亿尾鱼苗)以鱼护水生态品牌,持续开展各类主题增殖放流活动。

  “向海洋要食物”的福州经验启示

  实施“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30多年,是引领福州不断探索“向海洋要食物”的生动实践进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探索。

  坚持系统观念,陆海统筹综合开发。30多年来,福州统筹滩涂、近海、深海和远洋全域推进,坚持种业开发、养殖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海工装备、海洋旅游等“一条鱼”全产业链一体发展,协同推进产供销贯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海制宜发展各类海产品以及各种涉海产业,全方位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海产品总供给,不断提升海产品全产业链价值。

  坚持科技兴海,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30多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不断推动海洋渔业持续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海水养殖向深蓝挺进,“向海洋要食物”的量和质不断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既靠海吃海又养海耕海。30多年来,福州严格落实海域规划,全面落实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发海洋碳汇,深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既保障了海产品供给持续稳中有升,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坚持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30多年来,福州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海洋渔业,在新品种研发和培育、境外渔业基地建设、智慧渔港、深远海养殖设备研制、渔业博览会等方面实施了众多全国第一、全省第一的创新实践,持续为渔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统筹用好国际国内资源。30多年来,福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外引内联”产业协作开放模式,联合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持续举办19届国际渔业博览会,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渔业产业合作,建立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