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文苑 >> 正文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潘迎华     2025-06-18 08:13
字体:

  20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风沙,谷文昌用“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魄力,与东山人民一起,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腿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把荒凉的海岛打造成为天蓝海碧、沙白林绿的“东海绿洲”。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共产党人的奉献图谱里,还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焦裕禄,有“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杨善洲,有把“百姓的土屋和帐篷”当办公室的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干部,他们脚踩大地,扎根生活,用沾满泥泞的深深足迹丈量艰苦的程度、丈量时间的厚度,在持续不停的跋涉中,读懂了民心、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梦,一笔一画地在生命中刻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歌。

  当前,全党正在扎实有力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迈入“门槛”,更要走进“心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基层和群众的“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最后一公里”与群众贴得最近,桩桩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发展质效。服务群众,最害怕的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只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酸甜苦辣、看到堵点痛点。党员干部要像杨善洲一样,把“官帽”装进袋子,戴上“草帽”多跨几次群众的门槛,去“田间地头”察民情,多“走街串巷”晓民意,用脚板去丈量短板,直面群众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用辛苦去化解心苦,从“柴米油盐”间读懂万家忧乐,才能推动工作往实里做,往百姓的心坎上做,让服务群众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政府配餐”,更要“百姓点菜”。群众工作的问题常常出在“为民做主”,群众工作的活力则来自“让民做主”。古汉语的“听”字,从“耳”从“德”,耳听有德,倾听是一种美德,更是融洽干群关系的一大窍门。干部的身子“沉下去”,基层与百姓的问题才能“浮上来”,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让发展的脉搏与人民的期待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基层工作要善于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向群众求智慧、让群众得实惠,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放下架子”,更要“撸起袖子”。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处理各种矛盾,如果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平常时期会误事,关键时候易出事,危急时刻要坏事。“摆拍式”的假作为干部、混日子的不作为干部,不仅贻误工作,更损害党的形象。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老爷”。干事担事,是新时代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成果体现在“干成事”上,“拉满弓、使满力”,干好每一天、抓好每件事,把远大理想刻画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办事的具体实践中,在敦本务实的精神地基上,建筑服务人民的生命美学。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