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文苑 >> 正文
解锁我国民族企业家楷模的精神密码
——走进张謇故居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梁林军     2025-07-16 09:08
字体:

  张謇,这个名字不仅属于南通,更属于中国近代史的星空。他的故居,不只是一座宅院,而是一本打开的书,字里行间写满了责任、信念与对未来的叩问。濠南别业是南通多处张謇故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謇在南通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建于1914年,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一座融合中西风格的英式建筑。门前有两株张謇亲手种植的紫藤,已有百年历史,东侧紫藤象征紫气东来,西侧银藤花开如雪;一白一紫,两株紫藤,每当春来地暖,它们就会渐次盛开,如瀑布倾泻于门前。走进那扇斑驳的木门,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足音,那是张謇用毕生心血叩问家国命运的声音。

  故居并不恢宏,内敛而深邃。正厅里,一方木桌,几把旧椅,墙上挂着张謇的画像,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来人。濠南别业的二楼议事厅,悬挂着张謇亲书的对联:“未镂已雕,不扶自直;垂德而处,虚己以游。”无须雕饰,自然正直;以德立身,虚怀若谷。这或许是他一生的信条,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密码。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张謇在书房里挥毫疾书的声音,字字句句,都是对民族工业的规划,对教育的热忱,对社会的担当。

  故居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张謇不是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他的世界,远比这方宅院辽阔。他曾是清末状元,却弃官从商;他舍身饲虎,创建大生纱厂,开辟中国民族工业的先河;他兴办学校,创办博物苑,铺就南通近代文明的基石。他的故居,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理想的起点。那些青砖黛瓦,承载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用一生回答“何为家国”的重量。

  故居中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屋,摆放着几件老物件:一架纺纱机模型、一方砚台,还有几本泛黄的账簿。这些物件,像是时光的碎片,拼凑出他实业救国的宏大篇章。19世纪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民族工业几乎是一片荒漠。张謇站在这样的历史关口,选择了以棉纺为锚,撬动民族自强的杠杆。

  大生纱厂的创立,吹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号角,号召企业家们在没有硝烟的工业战场,为国家挽回利权。他曾说:“欲救国,必先兴实业。”这句朴素的话,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筹措,是与官僚、洋商的斗智斗勇,是对未知前路的无畏探索。纱厂的机器轰鸣声,像是他的心跳,节奏分明,叩响民族工业的黎明。

  大生纱厂的钟楼至今仍在报时,浑厚的钟声仿佛仍在叩击着一个民族觉醒的脉搏。在公事厅里,悬挂着张謇恩师翁同龢题写的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这不仅是纺织业的愿景,更是张謇实业报国的精神写照。他并非天生的商人,却以士人的情怀经营企业。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实业救国,非为利也,乃为义也。”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曙光,并用自己的方式点燃了这束光。

  在故居的庭院里,一棵老槐树,枝干遒劲,像是见证了那段激荡岁月。或许,当年张謇也曾站在这棵树下,遥望濠河,思考如何让中国不再遍地洋货。他的实业,不只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让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织出尊严与希望。

  如果说实业是张謇为民族铺就的道路,那么教育便是他为未来点燃的灯火。故居的书房里,摆放着他亲手编写的教材和书信,字迹工整,笔锋遒劲。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诉说他对教育的执着。他曾说:“教育者,国之命脉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不仅要救国于当下,更要为民族的未来种下希望。

  张謇兴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都是他教育理念的结晶。他不仅出钱出力,还亲自规划课程、聘请名师,甚至为学校创作校歌、为学生设计校服。他的教育理念超前而深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格;不仅要育才,更要育德。在他的推动下,南通的教育体系成为近代中国的典范,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

  故居的窗外,濠河水静静流淌,像是岁月的长歌。我站在窗前,想象当年张謇伏案疾书的身影。他或许知道,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果未必能在他有生之年看见。但他依然倾尽心血,因为他相信,每一颗被点亮的星火,都会在未来的夜空中绽放光芒。他的教育事业,宛如一盏长明灯,照亮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路。

  故居里有一幅地图,标注着南通的河道、桥梁和工厂。这是张謇亲手绘制的南通规划图,细致入微,充满远见。他不仅是企业家、教育家,更是南通的“城市设计师”。从修筑道路到开办医院,从兴建图书馆到创建博物苑,他用一己之力,勾勒出一座近代城市的轮廓。

  张謇的社会担当,远不止于南通。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不断奔走呼号,筹集善款,赈济灾民;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建言献策,试图为国家寻找出路。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天下。他崇敬顾炎武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他身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毕生的实践。

  故居的庭院里,春叶零落,点缀着青石小径。拾起一片落叶,触感粗糙而真实,像是张謇人生的写照。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有脚踏实地的每一步。他用实业为民族筑基,用教育为未来铺路,用担当为社会撑起一片天。他的精神,如同这片落叶,平凡却深沉,落地生根,化作滋养后世的养分。

  走出张謇故居,夕阳洒在濠河上,波光粼粼,像是历史在低语。张謇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实业救国的雄心,是教育兴邦的远见,还是匹夫有责的担当?或许,这些都是他的密码,但更核心的,是他对“责任”二字的深刻诠释。

  人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气,在时代变革中坚守初心的定力,在商业浪潮里不忘家国的情怀。站在濠河边,望着夕阳下的濠南别业,紫藤的影子斜映在墙上,仿佛张謇的身影仍在徘徊。他的精神,如紫藤的种子,早已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今天的中国企业家,依然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真正的商业成功,从来不只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社会的回馈、对时代的担当。张謇的故居,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等待着我们去解锁、去传承、去超越。

  (作者系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