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文苑 >> 正文
我们生活在伟人的延长线上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炜煜     2025-07-30 08:29
字体:

  河南濮阳的农民工刘诗利火了。起因是他参加了陈行甲的新书发布会,一段质朴真诚的发言打动了无数人。6月28日,这份特别的缘分将他带进了人民日报社大院。当我向他介绍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头、周恩来总理确定报社搬迁地址的历史时,一句“我们生活在伟人的延长线上”脱口而出。没想到,这句话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个视频浏览量突破1000万次,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与讨论。

  这句话,并非一时兴起。它源于我在审读稿件、陪访客参观社史馆、融入烟火人间的日常里,是一次次被触动的深刻感受。

  伟人的延长线,首先体现在“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始终如灯塔,照亮并指引大船的航向。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然岁月流转,但一代代人在“人民至上”的荫蔽下生活、奋斗,也在不断守护着它。这,就是一条清晰而坚实的伟人延长线。

  这条线,更编织进我们生活的经纬。从“同志”这一体现人人平等的称呼,到各级政府机构名称中醒目的“人民”二字——人民法院、人民医院、人民银行、人民大会堂、人民公园……革命先辈们创立的规制,早已无声地融入了教育的课堂、经济的脉动、社会的治安,直至在那清晨芹菜叶子挠鼻的菜市场。它们规范着社会运转的方式,定义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

  我们还走在更具体的延长线上。走进木叶遮天的人民日报社时,刘诗利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我不信你是《人民日报》的编辑。”问及缘由,他吭哧了半天,说:“《人民日报》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好高!”正说着,他当小学校长的大舅哥打来电话。挂断后,刘大哥不好意思地说:“我都没敢说真来《人民日报》了,因为他肯定不信,准说我吹牛。他生怕我跑哧溜了,正催我明天赶紧去工地找活呢!”

  刘大哥对“崇高”机构的敬畏与距离感,让我更想告诉他这里的故事。我向他讲起报社的搬迁:进城后,人民日报社最初在繁华的王府井。1972年尼克松访华,送给毛泽东主席一份彩版《纽约时报》。主席看后说:“我们也要印彩色的报纸。”印彩报需要新设备、新场地,王府井空间有限。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选址。1973年9月24日,在三种搬迁方案中,总理“特急”批示,“两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新馆址,只能选空出大学、学院改建”。仅仅一个月后,10月18日,《关于人民日报选址问题的请示报告》送达总理案头,总理提出“人民日报全部搬迁至北京东郊京通公路北侧一机部所属机械学院较为理想”。没有党的领袖当年的远见与决策,就没有今天报社这片开阔的发展空间。那一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刘大哥眼中具象化了。

  刘大哥说他喜欢看字典。晚上,记者刘少华问他看了多少,他不好意思一笑:“有空就想看看,看到哪儿是哪儿。”这朴实的话语让我心头一动。刘大哥婉拒了我给他介绍的两份工作,他怕自己做不好,还是准备干自己熟悉的工作。当年,为了让千千万万像刘大哥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也能轻松识字、学习文化,新中国进行了汉字简化运动。那些被简化的笔画,那些被创办的夜校、育红班、中小学校,乃至各类大学,不也是伟人延长线上的工程吗?

  (作者系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中心主任)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