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访山东菏泽,虽不是牡丹花开的季节,但大家交谈的话题也自然离不开牡丹。说来说去大都是已经知道的内容,唯独一则传说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传曹州牡丹乡的万花村,有一位赵老汉,老伴儿早亡,赵老汉和女儿翠玉相依为命,父女俩爱花如痴,种几亩花田度日。一年秋天,南方某地一位商人找到老汉,说该地每年春节都要举办盛大花市,世界各种名花都有,唯独缺少曹州牡丹。于是老汉和女儿千里迢迢来到南方,千辛万苦培育了300株牡丹,静待花开。但牡丹园主却是个贪财好色之徒,不仅要霸占花田,还要霸占老汉女儿,最后还逼死了老汉。正当牡丹盛开之际,老汉女儿不知踪影,而那些被送上展台的牡丹,花开后不久便都相继枯萎死亡。从此人们要看牡丹花开,便要年年培育,而牡丹依然是,花开之后,便要死亡。 开始,我只当是一个传说故事来听。几经追问之下才确认,花开之后便死亡,原来体现了牡丹“舍命不舍花”的品性,也就是对牡丹来说,舍命不舍花是真实的生命过程,关键是,它还具有科学的依据。牡丹的根系是贮存养分的肉质根,无论是冬季牡丹催花,还是春季移植牡丹,盛开的鲜花都是由根系提供养分。为了使花朵开得更大更旺,便拼命提供养分,直至耗尽,导致植株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牡丹花是生命之花丝毫不为过。不仅如此,牡丹还具有“不冻不开花”的特性,就是必须经历冬天低温催花,第二年才会发芽开花,也就是说,春天里的怒放,是历经冬季冰冻三尺后的生命的萌发。 牡丹谁人不知晓,谁人不熟悉。当年蒋大为的一首《牡丹之歌》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在一些很重要和很普通的场合,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时常目有所及。对于中国人来讲,牡丹是花,但不是一般的花。她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吟牡丹、画牡丹,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在曾经几次的选国花的讨论和推选中,牡丹的得票率和认可度都高居榜首。但是,很惭愧,牡丹的这一特性和解释,我的确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一“发现”,让我在此后再说牡丹和再看牡丹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凑巧,我刚刚读到一本书,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写的《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马修从一朵花发现了21世纪中国的光辉。马修是法国汉学界权威,从1973年起倾心研究中华文化,退休后干脆搬到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每天早晨4点起床,工作到中午,用餐休息后再工作一个下午。他把长年累月在汉学典籍深海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写进书里,介绍给法国和世界读者。我不知道马修为什么起这样一个书名,但马修一定发现了牡丹和中国联系的密钥。他在埋头写作的时候,他的眼前也一定会闪现着绽放的牡丹花的画面。 从一朵花发现一个国家,马修的发现无疑是伟大的。而我对牡丹的发现虽然比起来很普通,甚至算不上新发现,但是也并不“渺小”,因为这种发现在我心里激起的情感是崇高的。对熟悉的东西的新发现,本来就使人激动,更何况,我在牡丹身上的发现,是“舍命不舍花”,还有什么比这样一种精神更让人折服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和命题。什么是生命共同体?就是人与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生命和情感上的联系。现在很多人看短视频常常被各种动物的行为感动得稀里哗啦。其实何止动物,植物何尝不是?在所有植物中,花类又是与人的生命和情感联系最为紧密的。《红楼梦》一首《葬花吟》,唱哭多少“梦”中人,因为她葬的根本就不是花,而是人的最美丽的生命和最美好的感情。 万物共生命,万事同情理。有人说理论学习枯燥,学不下去,因而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排斥。这是没有把理论学习当作生命共同体。我们为什么说要带着感情学?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发现无疑能够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发现的积累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情感上愉悦的体验,所以我们珍惜这个过程,追求这种发现。理论学习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就是顿悟,当然这需要不断发现、不断渐悟的积累。 人花共情也共命。人与花,生命的展现方式虽不同,但就生命本身来讲,都是短暂的,即使贵如牡丹也不能例外,这也许就是人爱花惜花所蕴含其中的寄托。但是“要花不要命”让牡丹花有了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让牡丹的生命成为永恒。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