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文苑 >> 正文
文学名家走进“县”场将带来什么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泽华     2025-09-24 08:59
字体:

  修水河畔,文学之风吹拂着这座赣北县城。一位读者拿着珍藏近30年的初版《尘埃落定》,请阿来签名。泛黄的扉页上是作者年轻时的照片。这份跨越时光的文学情谊,成为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最动人的注脚。2025年9月6日至7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系列活动第一站在江西修水举行,在县城掀起了一股“阿来热”和“文学热”。

  县城为什么需要文学

  县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承载着中国社会最真实、最丰富的故事脉络。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既有乡土中国的沉淀,又有城市文明的浸润。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县城文化生态面临挑战——传统文化式微,文化资源匮乏,文艺创作活力不足,县城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凸显。

  著名作家的到来,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寻找读者、文学市集、名家讲座、交流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在县城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直接激发了当地文学爱好者、基层作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创作热情与阅读兴趣。在修水活动中,阿来主讲的“苏东坡与黄庭坚:两位文化巨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学公开课,吸引了600余名基层文学爱好者、师生和群众代表。周边县市的文学爱好者慕名赶来,生活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的修水籍作家也特地赶回家乡。当地一位书店员工感叹:“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阿来,好几本好几本地买他的书,店里的存货都快空了。”这样的热烈反响无疑证明了基层对优质文学资源的渴望。

  对于基层写作者而言,文学名家的到来更是一场及时雨。县城不乏热爱文学的心灵,却常因缺乏专业指导和展示平台而陷入迷茫。区别于一般性的文学普及活动,“文学‘县’场”更加注重对基层作者的精准辅导和培育,为其提供了与名家面对面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人物的心理活动尤见功力,不要在细节之处破功,让人物立不住。”

  “散文写作要解决‘书斋化’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取材要宽阔,思维要宽广。”

  这些具体而微的指导,正是基层作者最需要的文学养分。当名家的宝贵创作经验传递给这些基层作者,不仅能提升其创作技巧,更能激发他们书写家乡的自信与自觉,让县域故事获得更专业的表达,让那些珍贵的县域记忆被记录、传承和发扬。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标——“以文学名家的眼睛发现县城之美,用文学的力量打开当地新的发展机遇,服务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此项活动不仅带来了优质文学资源的滋养和文学创作技巧的传授,更带来了一种文化视野的打开,帮助各地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特质与价值。以作家讲座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吸引人流,带动图书销售、文创开发,以名家视角发现的县域文化元素,可转化为旅游资源,甚至作家创作的以县城为背景的作品,都可能成为当地的文化IP。“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在极大提升了县城文化知名度与吸引力的同时,也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叙事支点和品牌内涵,让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文学需要县城

  若将目光从“县”场收回,投向文学自身,我们会发现,这场深入“县”场的行动,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同样是一场至关重要的“返璞归真”与“源头活水”的汲取。

  真正的文学,永远离不开坚实的大地。当下的文学创作,在拥有前所未有的技巧与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城市化、同质化、陷入内心叙事或技术性炫技的风险。而县城的发展实践为文学提供了回应时代命题的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城乡要素的流动、文化身份的重构,都为文学提供了宏大而细微的叙事空间。它汇聚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多重叙事,蕴藏着文学创作最丰富的素材和最深厚的力量。当著名作家来到县城,他们不仅是文学的传播者,更是文学的学习者。

  文学需要县城拓展读者版图,更需要从基层读者的反馈中获得生长的力量。文学名家走进县城,将高质量的文学活动带到基层,培养了一批新的文学爱好者,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而作家深入了解县城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偏好后,其创作也会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从而实现文学与大众的良性互动。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所说:“只有抵达‘现场’,文学才能在时代中始终‘在场’;只有把文学的关切与广大读者紧紧相连,读者才不会把文学遗忘。”

  一场文学与县城的“双向奔赴”

  “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以“县”与“现”的双关隐喻,既指向7亿人生活的县城家园,更强调文学必须扎根的现实土壤。这一创新实践深刻呼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要求,让文学名家走出书斋,走进县城,走向人民,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同时以文学之眼发现县城之美,用文学之力开启县域发展新机遇。在城乡文化交融的时代语境下,这场双向奔赴的文学之约,正书写着文化惠民与文学创新的新篇章。

  这场相遇,绝非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的需要与成全。县城渴望着文学的滋养,文学亦需要县城的沃土。

  随着更多文学名家走进“县”场,修水只是起点。新疆吉木萨尔、河南西峡、云南弥勒、浙江临海……更多县城将成为文学名家与基层读者、作家相遇的现场。

  文学不再只是书架上的精美封面,它成为连接县城7亿人日常生活与远方的桥梁,也让时代的脉搏在文字里有了更加清晰而隽永的印记。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