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文苑 >> 正文
从人性的视角反思战争暴力
——《南京照相馆》以影像见证历史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慧瑜     2025-09-24 09:00
字体:

  2025年暑期,青年导演申奥执导的影片《南京照相馆》获得了刚刚结束的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这是最新的一部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影片以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后的大屠杀为历史语境,以吉祥照相馆为空间载体,通过邮递员、演员、巡警、摄影师等普通市民的生存叙事,构建起日军暴行与中国民众坚韧抗争的双重镜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暑期档票房最高的电影再次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相比之前的南京大屠杀故事,这部电影的文化价值在于突破类似题材电影的叙事框架,实现了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媒介重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并形成特定的叙事传统,如《屠城血证》(1987年)、《南京1937》(1995年)、《南京!南京!》(2009年)、《金陵十三钗》(2011年)等,以“落后就要挨打”的现代化理论为底层逻辑,在双重叙事维度上展开创作:一方面,通过具象化的暴力场景与个体悲剧,呈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有组织的战争迫害,完成历史创伤的影像转化;另一方面,借助电影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属性,将东方战场的种族大屠杀纳入二战全球叙事体系,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二战历史书写范式,实现“地方性创伤”转化为世界记忆和人类共同的浩劫。

  《南京照相馆》把图像、照相等影像故事作为主线,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原型,将吉祥照相馆塑造成战争中的“微型记忆博物馆”,让躲入其中的邮递员、演员、巡警、摄影师一家等普通市民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成为影像意义的生产者。他们不仅目睹日军的残暴,更从“苟活”中意识到日本随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具有揭露日军罪行的新闻价值,誓死保护这些珍贵的摄影胶片。摄影术自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发明之后,改变了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化传播方式。晚清民初,摄影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摄影师、照相馆等现代摄影行业也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南京照相馆》就以摄影、照相洗印、照相馆为切入口,探究图像与战争记忆的关系。

  其一,这部电影展现了摄影与侵略战争宣传的关系。电影中最重要的日军形象是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他的职责是美化侵略战争。正因为他要洗印照片,才使得邮递员阿昌、摄影师老金一家暂时躲避在吉祥照相馆。阿昌、老金在替伊藤秀夫洗印照片的过程中,看到这些屠杀中国国民的血腥照片,媒介的意义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他们通过“挪用”日军的影像素材,将原本服务于侵略宣传的照片转化为揭露罪行的“视觉证据”,并借助西方新闻记者的传播渠道,使这些影像进入全球公共视野,最终成为战后审判日军战犯的关键证据。可见摄影、图像本身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服务于侵略战争宣传,也可以成为反抗侵略战争的利器。影像本身是中性的,其价值取向取决于使用者的立场与目的,而“影像正义”的实现,恰恰在于对媒介权力的批判性运用。

  其二,摄影作为时间定格的切片,承担着保留个人记忆的功能。影片中,吉祥照相馆的墙壁上挂满了南京市民的生活照:邮递员阿昌穿着制服的肖像、龙套演员林毓秀与胡蝶合作的电影胶片、摄影师老金拍摄的无数全家福。这些影像并非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个体对和平生活的情感渴望。当邮递员阿昌逃进照相馆时,看到自己的照片,他作为服务于附近街区的邮递员,也是和平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正是邮递员、摄影师等为市民提供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基础。林毓秀最珍贵的一张电影胶片,承载着其对电影梦、明星梦的追求。摄影师老金拍得最多的照片也是全家福,把一家人定格在化学胶片上,凝聚着无数家庭的日常伦理。

  其三,吉祥照相馆本身成为南京城的“微型记忆博物馆”。城市照相馆记录着市民的出生、结婚、毕业等人生重要时刻,也见证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影片中,照相馆成为日军占领下的“孤岛”,使其成为战争中唯一保存城市记忆的空间:墙上的照片、留存的胶片,共同构成了南京城的“影像地图”,记录着这座城市在战前的繁华与活力。当日军的炮火摧毁南京的物理空间时,这些影像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

  其四,摄影是储存国家记忆的媒介,承担着构建国家认同的功能。影片结尾,照相馆老板老金将摄影棚的布景天幕降下,为临别的妻女“放映”了一场中国“大好河山”的图像展,这些在拍摄照片时充当背景板的“图像”,刻录着中国的历史文脉与地理风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些壮美风景在侵略者的战火下变成了“国破山河在”,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个体生存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电影最后,当代摄影师拿着历史照片回到南京城墙下,实现了“历史影像”与“当下现实”的时空对话。照片中的城墙依然矗立,但城墙内外的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京照相馆》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日军的残暴源于军国主义的洗脑,中国民众的坚韧源于对生命与尊严的坚守。这种叙事不仅符合历史的复杂性,更引导观众对侵略战争的本质进行深刻反思。只有充分尊重历史,才能真正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