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理论和知识只有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实际成效。学习能力和将学习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行动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培训模式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必须真正以学习促进行动转化,推动问题解决,实现学以致用、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行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方式方法,日益得到重视。2023年中央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行动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2023年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提出:“鼓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方法,推行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等研究式学习,探索翻转课堂等方法,开展教学方法运用示范培训。”本文在总结长期策划组织行动学习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行动学习的相关理念、知识与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尝试阐释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揭示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总结行动学习的应用价值。 一、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际行动学习协会将行动学习定义为:一小组人共同研究真实问题,采取行动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起源于欧洲,英国的雷格·瑞文斯教授是公认的创始人。他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参加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就是通过每周举行一次例会,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新问题。瑞文斯发现,平等的讨论交流和质疑反思对于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十分有益。此后,瑞文斯开始尝试把这一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到管理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65年,瑞文斯在比利时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中第一次完整地运用了行动学习。每个参与者都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来参加培训。大家组成学习团队,围绕要解决的难题分享经验、质疑反思,共同研究制定行动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瑞文斯在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理论与方法。20世纪70年代,瑞文斯为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策划组织了行动学习项目。1977年,这一行动学习实践案例被美国《哈佛商业评论》首次介绍给了美国企业和各类组织。从此,行动学习开始受到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视。同时期,美国群体动力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动态的参与和反馈机制来实现,从而提出了行动研究的体系。20世纪80年代,组织学习理论研究专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把行动科学作为一种转变组织行为的工具来运用,进一步完善了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马奎特对行动学习理念和流程进行了提炼,总结出了组织开展行动学习的六要素:问题、小组、质疑与反思、行动、学习、催化。 瑞文斯关于行动学习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他提出的学习公式中:L(Learning,学习)=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序化知识)+Q(Ability to Pose “Insightful”Questions,提出洞察性问题)。瑞文斯认为,学习程序化知识是现代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人们以为通过学习已经“成形”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外部环境。但事实上,仅仅依靠这种学习方式,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现实情境。人们除了学习程序化知识,还要能提出有价值的、有洞察力的问题,进而主动自觉地探索不熟悉的领域。同时,他认为,必须把传统的知识传授与行动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有效的学习。 其后,英国学者伊恩·麦吉尔和利兹·贝蒂对行动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行动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工作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加者围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反思过往经验,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他们基于以上定义提出了行动学习公式,即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序化知识,是指已经“成形”的思路和方法,这是行动学习开展的基础)+Q(Questioning Insights,洞察性提问,是指通过提出洞察性问题,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质疑、探寻)+R(Critical Reflection,深度反思,是指在质疑探寻基础上对自我心智模式进行反思、校正,从而促进行为的改变)+I(Implementation,执行应用,是指在质疑、探寻、反思形成新的认识后,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实践应用)。 作为最早将行动学习应用于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推动者,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伟兰结合多年实践,对行动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她认为,行动学习法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和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方法。一是学习知识。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成果,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专业知识。只有具备相关知识,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本身。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行动学习的重点不是提供宽泛的、与问题不相关的知识,而是要精准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二是分享经验。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每个个体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应对经验,是分析研究问题的重要资源。小组成员大都拥有处理各类急难险重问题的丰富经验。经验分享能够使个体内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小组成员取长补短,弥补个体不足。三是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行动学习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小组成员在质疑反思以往做事习惯和固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化研讨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形成破解问题的创新认识、策略和实施方案。四是实际行动。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多地关注“学”(学理论、学知识),而无法有效掌控“习”(应用实践所学)。行动学习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以终为始,将“学”和“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行动学习小组要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从而验证学习的成效。在实际应用中及时发现新问题,以新问题为指向启动新的一轮行动学习,从而形成了行动学习的过程循环。 一般来说,一个行动学习项目的持续周期可以为6到12个月,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环节:第一步是确定行动学习选题方向。第二步是围绕选题方向成立行动学习小组,每组人数约为4至8人。第三步是召开行动学习启动会,系统学习行动学习的理念、流程和方法。第四步是组织行动学习专题研讨会,小组成员围绕各自选题方向聚焦难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形成初步的行动学习方案,并通过行动学习实施方案评审会进行优化完善。第五步是小组成员回到工作岗位落实行动学习方案,及时学习所需知识,定期开展研讨交流,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六步是召开行动学习成果汇报会,交流评审实际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第七步是将有价值的行动学习成果在组织内分享和固化。 二、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必然符合特定的学习规律,具有特定的理论支撑。作为一种主要应用于成人学习培训的模式和方法,行动学习遵循了问题导向、反思学习、团队学习等干部学习的基本规律。 (一)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关于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成人的学习主要是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往往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想到去学习。成功的学习培训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不解决问题的学习培训往往是没有价值的。行动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以解决问题为载体,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推动工作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马克思更是鲜明地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精准识别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矛盾的要害,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在行动学习中,找准问题至关重要,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问题往往不是显而易见、摆在面前一看就准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探寻、研究的。坚持目标导向是精准确定问题的前提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问题”“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观点,有时甚至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所谓问题,就是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找到确定问题的依据。在准确找到问题之前,必须有一个达成目标共识的过程。只有大家对目标有了共识,才能对照目标发现真正的问题。坚持结果导向,就是强调行动学习要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切实推动问题的解决,以实实在在的结果来检验、评判行动学习的成效。 (二)反思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把“冷静思考和深谋远虑”作为党校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安排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就是为大家在工作‘热运行’中提供一个‘冷思考’的宝贵时机”。行动学习强调要通过质疑和反思,实现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这一主张就是建立在成人的反思学习特点之上。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反思”这个概念,但很早就出现了与其同义的词,如“内省”“自省”等。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孔子等古圣先贤都把反思(内省、自省)作为个人提升自身道德境界、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人们对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进而明辨是非、矫正完善,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从本质上来讲,反思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方式。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杰克·麦基罗提出的转化学习理论认为,批判性反思是确保成人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大卫·库伯认为,成人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反思,知识获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经验的升华和理论化。他提出了指导成人学习的经验学习循环圈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理想的成人学习应该遵循“具体经验—反思性探寻—规律性总结—实践应用”这一螺旋式的循环过程。经验学习循环圈是指导行动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理论。行动学习针对实际难题(具体经验),通过团队质疑和反思(反思性探寻),提出解决难题的共同认识(规律性总结),再以实际行动去检验和实现这个共同认识(实践应用)。 行动学习是确保经验学习循环圈有效实现的重要工具。行动学习要求增强反思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心实意地找问题,勇于正视直面问题;精准补充解决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经验,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现心智模式的持续优化,提升将经验升华为科学规律的反思能力;具有将科学规律应用于实践的行动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问题解决方案的执行和落实,真正使学习促进行动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三)团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学员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和不同工作领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大家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个人经历、政治阅历也都不同。这种学员构成,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团队学习是一种合作性的学习,是利用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共享资源、共同提高。行动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高效的团队学习基础之上。团队学习有利于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团队学习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团队建立。小组成员要有共同目标,并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这样才是真正的团队,而不是各自为战、离心离德的孤立个体。二是人员的高度参与。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心甘情愿付出,才能真正破解难题,实现团队学习目标。要杜绝“搭便车”“出工不出力”情况的发生。三是开放的沟通系统。团队学习的关键是要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潜能和智慧,实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团队成员相互之间能够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现深度沟通和交流,特别是要能够发表质疑性、批评性的意见。 在实际运行中,实现有效的团队学习面临着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障碍。 团队学习的主观障碍,主要包括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所谓心理障碍,就是团队成员在开展团队学习时存在心理意识方面的倾向性问题。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倾向于追求一种“绝对的安全”,因而天生具有一种自我防卫心理。自我防卫心理往往会导致团队成员封闭心灵,不发表真实想法。如果组织内每个成员都具有很强的自我防卫心理,即便个体智商都很高,也会导致团队智商小于个体智商。因此,在团队学习中,需要营造讲真话的良好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小组研讨的初期,由专业催化师进行有效引导十分必要。所谓思维障碍,就是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方式存在缺陷。在团队学习中,思维障碍主要是指缺少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缺少系统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本位主义,主要是从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大局观。二是归罪于外,主要是从客观方面寻找导致问题的原因,不能从主观方面查找问题。三是系统思考的主动性不够,主要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四是专注个别事件,主要是思考问题时局限于个别事件、表面现象,因而就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全局、本质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五是不能科学预判潜在风险、渐进威胁,缺乏前瞻意识,对一些微小变化、风险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危害缺乏敏锐性。六是经验主义误区,主要是照抄照搬以往的解决方法,而实践证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办法,必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同时,有的做法在短期内证明有效,但经过更长的时间后可能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七是管理团队的迷失,主要是指管理团队为了维持表面的团结、和谐,不愿或不敢表达追根究底的质疑性意见和不同于其他人的否定性意见,不能直面组织中存在的分歧、问题和风险,从而导致整个团队的“无能”或“弱智”。在缺乏精准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深刻论述:“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行动学习所应用的一系列分析研究问题、推动实践的流程、方法和工具都体现了精准思维的要求。 团队学习的客观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障碍和文化障碍。组织障碍,主要是组织结构的科层制问题。所谓科层制是指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科层制具有高效、严密、稳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上下层级多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层层衰减、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配合、对外界变化反应不够灵敏等。文化障碍,主要是指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例如封建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糟粕因素难免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的各种主观和客观障碍都会影响团队学习的有效开展。行动学习针对上述问题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的流程、方法、工具,对于克服团队学习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三、行动学习的应用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习,同时强调要善于学习,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从1991年开始关注研究行动学习,到1998年首次将行动学习应用于干部教育培训,再到2018年将行动学习写入《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年写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行动学习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的探索运用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行动学习在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1991年,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对行动学习予以关注,并启动相关研究。中组部培训中心(现更名为“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先后4次邀请行动学习创始人雷格·瑞文斯教授、英国文官学院专家等在北京讲授行动学习有关知识,这对于了解和认识行动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深入学习研究,中组部培训中心先后在3个小型机构的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中开展了行动学习的试点应用。通过初步的实践应用,中组部培训中心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组织开展行动学习的专业人员,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行动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支撑。 从1998年开始,中组部培训中心通过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先后在甘肃(1998—2002年)、青海(2002—2007年)、四川(2005—2007年)、广西(2007—2009年)、海南(2008—2012年)、重庆(2009—2012年)等省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学习项目。在上述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组部培训中心会同相关省(区、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行动学习的选题和组织进行了变革创新,使其更能满足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自2001年起,行动学习开始在中央企业应用。2007年7月开始,原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在先后举办的8期澳门特区政府高级公务员公共决策研修项目中应用了行动学习。这是行动学习首次被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使用。2008年10月,行动学习第一次在原国家行政学院主体班次——第一期东北地区领导干部培训中使用。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探索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行动学习”,对各地探索应用行动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为响应探索应用行动学习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定了国内首个行动学习专项发展规划——《2020—2022年广西行动学习发展规划》,印发《关于推动行动学习创新发展助力干部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的通知》,成立广西行动学习研究会,分层分类分领域开展推广应用。行动学习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在全国许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班次上也得到了应用。 (二)行动学习的价值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应用,行动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学风作风、优化思维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改革创新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1.行动学习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行动学习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为载体。组织开展行动学习,能够通过学习、实践形成推动工作的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实际产出等各类成果,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或部分解决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使组织、领导和群众切实看到干部教育培训产生的实际成效。同时,在行动学习过程中,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学习目标达成了一致,在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中实现了个人、团队、组织的共同发展。 2.行动学习能够锤炼学风和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学风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有效验证学习成效。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有效评价学风、作风的好坏。行动学习使学员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有效促进了学以致用。学习有成效,非下苦功不可。只有信念坚定、学风优良、作风过硬的行动学习小组,才能真正破解难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行动学习提供了一套易操作、可复制的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流程、方法和工具。因此,行动学习不仅是检验真知的过程,还是锤炼学风和作风的过程。 3.行动学习能够优化完善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抓好干部的能力培训中,“要注意学习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行动学习强调集体研究问题,帮助领导干部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结构化思路,有助于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行动学习强调团队学习,促进跨部门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全局思维和合作意识。行动学习强调质疑反思,提升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能力,有利于破除自以为是、自我封闭、自我陶醉、自我中心等不良倾向。行动学习强调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路径依赖,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行动学习能够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 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创新是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时期以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聚焦“讲授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法的创新,更多关注“学”的效果。而行动学习坚持以终为始,围绕“习”(应用实践所学)组织开展“学”(学理论、学知识),是培训模式的重大创新。行动学习真正将学习与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学习培训直接产生工作绩效,破解了令领导和组织诟病的“学用脱节、学习与工作两张皮”的顽症问题。这种学习培训模式不拘泥于某种具体教学或培训方法,而是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有效学习工具促进学以致用。正是在探索运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将这一方法中主要用于创造性集体研究讨论问题的工具总结提炼为“结构化研讨”,成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实践的一项原创性成果。 5.行动学习能够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就是要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行动学习是有效激发全党学习活力,实现“干中学、学中干”,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学习模式。行动学习项目既可以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开展,也可以在组织内部实施。参加过行动学习项目的干部,掌握了有效开展学习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强大功效,成为在团队和组织内部传播、倡导和推动行动学习的蒲公英、播种机和星星之火,进而努力促成有效推动全党大学习、干部大培训的燎原之势,以高质量的全党大学习、干部大培训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综合以上研究,应对行动学习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一是行动学习蕴含着先进的学习理念。行动学习突出强调学习与行动的紧密联系,与我国教育思想中倡导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高度契合。《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揭示了“学”与“习”的科学关系。中国共产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调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些学习理念都应成为高质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遵循。二是行动学习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推动学以致用的流程、方法和工具。行动学习吸收整合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使行动学习的组织开展更加易操作、可复制,探索形成了推动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具体路径,对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重要价值。三是要努力推动形成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干部学习培训理论。由于学习、行动分别涉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大领域,因此,在应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将行动学习的概念泛化、外延无限放大,甚至出现“行动学习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一系列有关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在学习一切先进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努力形成中国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成果,切实提升全党大学习、干部大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和港澳培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