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就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结合点,承担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高校干部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办学的“关键少数”,建设一支与担当光荣使命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凝聚磅礴力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干部常态化培训的重要意义,以提升干部办学治校能力为牵引,加强干部常态化培训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一、深刻把握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的“三重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其中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入推进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对于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教育强国建设能力的高校干部,引导他们担当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干部政治素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明确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主渠道。就高校而言,常态化培训旨在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提升高校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干部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心怀“国之大者”,增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既要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跨越,又面临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变化,高校干部若仅凭传统经验,难以适应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常态化培训有助于引导高校干部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更加突出地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落实基本培训要求、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重要举措 2024年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校长(院长)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构建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常态化培训,着力明确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学制、周期等关键要素,推动形成多要素融合、多环节贯通、多主体协同的培训新格局,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 二、鲜明树立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的“三个导向” 健全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体系,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树立鲜明政治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旨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校干部队伍,让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突出政治导向,加强党性修养 政治导向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指引,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道路。通过党性修养培训,引导干部深刻领悟党的性质宗旨,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地生根,推动高校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稳健前行。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通过理论阐释、交流研讨、案例教学等方式,组织干部学思践悟、筑牢思想根基。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深入了解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训过程中,引导干部正视问题,不回避、不遮掩,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剖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还能推动高校各项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优化工作流程,破除发展障碍,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坚持精准培训、按需施教,帮助干部补短板、强弱项、长才干。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别、岗位、学科背景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教什么”的原则,“一班一策”地制定干部培训工作方案,统筹运用研讨式、案例式、调研式、体验式等方法,实现“精准滴灌”式培训,面向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新任中层干部、机关中层副职干部等分别开展培训。 (三)突出效果导向,推动提质增能 突出效果导向是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发展实绩的重要途径。瞄准国家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只是完成了干部培训的前端工作。而衡量干部教育培训是否成功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能够切实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突出效果导向要重点关注干部是否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提升,是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为此,要坚持从实践出发、以事业为重,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推动学校发展的党风政风相结合,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建立“精准选题+分组调研+成果转化”培训模式,以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牵引高效率学习的培训目标。与此同时,注重跟踪了解干部涵养专业精神、强化专业素养的情况,推动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系统构建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的“三项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高校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举措,对推动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构建培训统筹、资源转化、服务保障的三项机制,能够为高校干部常态化培训工作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撑与方法指导,促进培训资源高效配置,保障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助力提高干部队伍建设质量。 (一)注重分层分类,健全培训统筹机制 不同干部所履行的岗位职责不同,其工作重点和能力需求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健全培训统筹机制,须对干部队伍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依据干部类型、岗位性质、专业领域等要素,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资源精准投放。 突出分层分类、常态长效,坚持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干部个人实际相结合,切实抓好“四个统筹”,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是统筹干部示范学和师生跟进学。针对领导干部,健全校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横向联动、校党委与二级单位纵向贯通的学习机制,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好“关键少数”。针对党员师生,在抓好党支部“三会一课”常态化学习的基础上,打造由专家宣讲团、博士生宣讲团等理论宣讲团队组成的宣讲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二是统筹政治培训和履职能力培训。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课和必修课,引导干部持续加强思想淬炼、夯实政治根基,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锚定未来5至1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针对各级各类干部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提高干部履职能力。三是统筹“全面学”和“重点学”。常抓不懈落实政治训练、履职能力培训等基本要求,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同时,聚焦大局大势大事、重点难点热点,有针对性地科学设置课程,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智教育、有组织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小切口”深入开展专业化培训,积极探索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育方法,不断强化教育培训的广度、精度、深度。四是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开展校内培训时,邀请兄弟单位资深专家和地方领导干部授课,引导干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干部“有组织地走出去”,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学习培训,走访兄弟高校、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提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实际本领。 (二)注重彰显优势,健全资源转化机制 不同地区和单位,在师资力量、实践基地、特色课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加强常态化培训,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用好各地区各单位的历史、文化、学科、人才等资源禀赋,创造性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课程,既可及、可达,又有“料”、有“味”。 注重把文化底蕴、学科优势就地转化,为常态化干部培训注入“源头活水”。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重镇”的学科优势,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说”等专项,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一批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常态化干部培训增添了理论深度、厚度。二是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力量。将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作为理论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启动“大事业磨砺真本领”行动计划和“基础学科登峰计划”,教育引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不负光荣使命,以实际行动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是赓续珞珈红色基因。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红色校史资源相结合,依托周恩来旧居、李达故居等,弘扬“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打造多元化现场教学体系。将开展科技攻关、助力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涌现出的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纳入教学案例,自主拍摄电影《朱英国》,制作融媒体作品10余部,着力提高理论武装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三)注重协同联动,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干部常态化培训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各方协同联动,构建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只有完善培训管理、规范培训流程、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强化考核评估,才能确保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培训。 坚持系统观念,健全组织领导、师资选聘、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全链条,着力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修订实施《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党校工作细则》等制度文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党校牵头抓总,12个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部署,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执行有力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二是夯实基础保障。一体化推动教育阵地、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典型案例等“干部教育资源库”建设,聘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等担任干部教育培训教师,推出一系列优质教材和课程,其中《人民最大: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释讲》《党内法规通识》《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三是严格考核评价。综合运用干部考察、考核测评、业绩评价、日常了解、能力测试等方式,跟踪了解干部涵养专业精神、强化专业素养的情况,着重了解干部接受培训后的工作新变化、事业新突破,将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和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将学习培训学时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以及选任、奖励的重要参考,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党校校长)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