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
学习时报社主办
理论视点 学习评论
|
思想理论
|
党的建设
|
民主法治
|
党史国史
|
经济社会
|
领导论苑
|
高端智库 读书治学
|
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
|
学习文苑
|
当代世界
|
科技前沿
|
文史参阅
|
首页 >> 学习时报·特别专题 >> 正文
聚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萌     2025-05-05 08:23
字体: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成都打造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成都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更具带动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夯实根基:构建高质量科技供给体系。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而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则是这一驱动力持续强劲的根基所在。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基因活跃、产业体系完善。截至2024年底,汇聚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5万家,高校院所有效专利4.4万件,持续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统筹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设立百亿元规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组建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技术应用功能。全力服务保障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体系高水平运行,加快建设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

  深入实施顶尖人才引育专项计划。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完善博士后、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等高端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形成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提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建立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双招双引’机制”等政策措施,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基金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等科技信用贷款产品,解决科技企业缺抵押、融资慢、不敢贷等资金难题,满足科技企业精准化的融资服务需求。组建成都科创投集团,通过“项目+子基金”的方式,以“耐心资本”支持成都本地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发行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助力企业解决中试阶段资金难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

  主体引领:打造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成都通过政府主导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行市场化“揭榜挂帅”机制,构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的攻关机制,强化区域特色产业创新联合体布局,壮大企业主体地位,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在“科技集群”百强榜排位升至第23位,连续6年稳步上升。

  优化“揭榜挂帅”,推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在人工智能、大气治理、低空经济等领域试点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完善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的攻关方式,在天府实验室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其技术路线、资金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202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双向揭榜挂帅”推动成都科创生态岛“四链”融合先行先试工作方案》,提出依托成都科创生态岛创新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递进培育计划。编制发布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及创新资源清单,覆盖研发平台、中试平台、检验检测平台、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五个维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聚焦光电信息、先进能源、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布局高能级科研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将创新作为推动园区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注重产研联动,全面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落地转化,赋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等8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需求常态化发布机制,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

  转化增效:畅通“实验室到生产线”全链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其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成都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成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

  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等10个方面,出台28条政策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完善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制度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积极布局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成立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搭建启动中试平台与在蓉高校院所联合育才工作,搭建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制定中试服务能力清单,按照“链主自建+共享开放”“企业主建+专业服务”“政府主建+机构运营”“政府搭台+院所主建”4种模式,以建设中试平台和提升中试能力为关键,以集聚“四链”融合要素资源为支撑,以“中试+”生态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创新生态。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以“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依托在蓉高校建设技术转移学院,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原创成果链式转化。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工作,建立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问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成都市委党校)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