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一体推进,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一流企业的交流合作,以消费者为中心,狠抓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类创新,用创新“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增量”,蹚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竞争空前激烈。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产业竞争实力,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勇攀高峰。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司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在前沿研究、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等领域下苦功,不断增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动能。 搭建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发挥创新裂变效应,为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支撑。近年来,公司围绕行业全品类研究方向,构建了以3个集成创新平台、6个重点支撑平台、10个博士基础研究室为支撑的“3+6+10”金字塔式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在“3+6+10”框架下,进一步建立了“1+6+N”产品技术攻关体系,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跨学科协作,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源头供给。依托创新平台,“十四五”以来,公司共有6项成果获行业科技奖励,其中,一项成果荣获行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SCI和EI论文29篇,授权专利近800件。 加强开放合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范式加速变革,跨界融合、协同联合特征明显。当下,科技创新不能仅靠“单打独斗”,需要加强多方协作,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整体效能。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国内视野,而且需要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一方面,公司积极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及专业优势,通过重大专项、开放课题等方式开展行业领域核心技术协作攻关。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2022年成立国内首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就产品调制发酵、质量控制、评价鉴定和开发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展共同研究。通过开放合作和联合攻关,公司在物质基础、特色原料、特色工艺、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中,微生物发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mg超低焦油技术顺利攻关,高阻隔纳米涂层技术获得专利,行业首个“一棒双芯”结构成功构建,有效突破了“降焦增香”技术瓶颈。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公司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紧密衔接,既强调创新的需求导向,又重视成果的实践应用,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 立足需求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实践中,公司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创新导向,全方位开展科研目标和机遇的审视,从“国家战略视角”“行业应用视角”“企业战略视角”入手,源头上精准定位“为谁创新、创新什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的放矢”。为打破科研与市场的“玻璃墙”,公司建立了由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组成的“技术——市场”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就技术和市场深度融合、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进行深入交流,使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避免了无用创新和“盆景式”创新。 推动转化应用。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及时运用到产业上,促进产业升级,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司将“产品创新”作为科技创新应用推广的关键,将物质基础、特色原料、特色工艺、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应用于产品开发和工艺提升上,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将高阻隔纳米涂层专利技术转化为高阻隔性包装纸,有效降低了80%的水蒸气透过率,使湿度保持在理想区间;利用3mg超低焦油技术开发了国内首款高端细支产品,实现了焦油释放量和香气丰富性的有效平衡;利用产品原料关键生产技术,形成国宝臻品原料四维质量标准,夯实了高端原料保障体系。2024年,相关原料基地所在村实现户均收入12.38万元,较基地建设前增加了4.56万元。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公司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强化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撑,为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创造了宽松环境。 优化人才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公司通过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酵工艺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积极构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加大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形成梯次有序、持续增长的人才蓄水池,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持续完善中级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聘任管理制度,在公司级学科带头人、青年托举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按需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落实薪酬待遇,形成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等级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人才发展局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 健全管理机制。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为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藩篱,公司建立了信息共享、支撑有力的“1+2+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即一个科技管理服务信息门户,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两个机制,科技交流、科研文献、科研项目、科研物资采购四个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精简各类报表,强化科研合作、科研采购和科研项目专职服务,切实推动科研“减负增效”。同时,不断优化科技项目运行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新人才挂帅出征。在项目管理上,探索建立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在研发阶段有权调配公司资源、全程控制项目,促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向创新活动集中,保障了创新活动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