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吉林油田公司)党委深刻领悟“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在中国石油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的宏伟目标,以“闻令即动、乘势而上”的奋进姿态,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攻坚克难、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对能源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吉林油田公司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使命担当,将作风建设贯穿生产经营、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全过程,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吉油铁军,以实际行动诠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铮铮誓言,奋力谱写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理论武装强根基,对标转化促实践,做强能源保供“生力军” 吉林油田公司党委认真落实“再创21世纪之初荣光”要求,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实践化转化。 一是把稳政治“方向盘”,勇挑保供“千斤担”。以强化政治引领为根基,实施“两个对标”行动,构建“油气新能源当量1000万吨”目标的政治保障体系,将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转化为具体实践。对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及中国石油集团“顶梁柱”部署,锚定“三分天下”发展路径,从思想层面解决认识观和方法论问题,树立“统筹油气开发与新能源拓展,为国家能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构建“思想铸魂—战略转型—价值创造”实践范式,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能源生产全过程。推进新能源与产能建设等协同实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实现供能结构由油气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转变,形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立足中国石油集团驻吉企业终端用能、油气资源、上下游协同优势,在油田内部融合的基础上,谋划推进驻吉企业大融合,构建融合+、气电+、地热+、氢能+的“1+N”绿色产业布局,努力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建好学习“加油站”,夯实思想“压舱石”。解锁理论武装的深度密码,让思想根基在逐字逐句研读中愈发牢固;校准学习实践的前行方向,使行动步伐在层层落实中更显坚定。年初以来,公司两级党委班子成员围绕作风建设主题,聚焦“三个学出”目标,举办8期读书班,上下联学,覆盖管理层、处科级干部等7000余人次,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凝聚起为能源保供事业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实施立体化学习模式,开展科技专项及课题,围绕提升“五个能力”、打赢“五大战役”等任务,将理论学习与降本增效、亏损治理等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形成实践成果,实现同频共振,为打造千万吨级绿色能源生产基地、跻身中国石油集团油气新能源板块高质量发展“第二梯队”筑牢思想基础与实践支撑。 三是下好转化“先手棋”,树起示范“风向标”。以深化实践转化为抓手,建立“政治引领—战略解码—绩效考评”闭环机制,将“681”发展目标分解为多项关键绩效指标(KPI),纳入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评估体系,以标杆建设推动能源保供责任落地。坚持双维评价,对标行业标杆考核先进性,关注成长进步性,确保与“681”发展目标协同;坚持分类施策,“一厂一策”设置指标,增强考核针对性。同时,通过分级奖惩激励自我加压,中级领导人员考核结合预算与上年水平差异化计分;同向发力促进整体增效,关联业务双向考核、非油气单位联动考核产量;过程考核强化红线指标管控,结果与月度奖挂钩;双向融入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一体化考核。以精准督查推动转化举措落地生根,用典型引路放大示范引领效应,以实践转化成效打造能源保供示范标杆。 严明纪律规矩筑铁纪,攻坚啃硬练精兵,锻造吉油铁军“硬脊梁” 吉林油田锚定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目标,通过“铸魂、立制、攻坚”三维发力,以“十破十立”破除积弊,上半年油气超产8.46万吨、绿电增发5.2亿千瓦时,用铁纪锻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先锋力量。 一是铸忠诚之魂,强使命担当之基。将作风建设作为自我革命关键抓手,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新格局。公司党委高站位推进学习教育,以“学八项规定、溯会战传统”为切入点,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研讨70次,610个基层党支部开展学习研讨1136次、实地研学24次。聚焦实效推动“学查改”融合,以硬措施整治形式主义,推出系列精文减会、规范检查举措,减轻基层负担。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兜”问题、“马上就办”,截至6月末解决油气上产、安全环保等问题1262个,机关干部以会战精神开展井场平整等务实行动,彰显实干新风。以上率下推进“数智赋能”,固本培元强化纪律自觉,依靠群众解决水井上线率低等问题(两周内提升至96.2%),制度治党固化减负成果,动真碰硬整改现场问题896个。 二是扎制度之笼,固标本兼治之本。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构建“标本兼治、常态长效”的作风纪律防控体系,将严的基调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6个纪检协作区在节假日开展交叉互检,结合专项监督组实地督查,实现重要时段“四风”监督全覆盖,上半年发现的16个管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同步完善制度体系,完善115项规章制度制定修订计划,上半年发布制度38项,修订《财务收支审计管理规定》,编制《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潜在问题清单》,梳理98个多发问题,通过制度刚性约束筑牢风险防线。坚持“警示教育+制度约束”双轮驱动,编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面典型案例集》,组织280余名领导干部观看《利剑啸歌》,3.5万余人次接受“精准滴灌”式廉洁教育。部署“三化”建设年行动,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非职务违法犯罪整治深度融合,以“办案安全底线”“制度长期震慑”确保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筑牢吉油铁军纪律根基。 三是炼攻坚之刃,铸保供先锋之盾。公司党委以新风正气为引领,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硬核动能,上半年油气、新能源生产“三线”达标,筑牢能源保供先锋底色。破“高高在上”,立“一线现场”,在龙深3区深层高温高压复杂地层攻关中,创新采用二开小井眼钻井结构,通过钻头选型、钻井液性能优化,较传统工艺节约钻井液15%,完井周期缩短至72天、提速10%。破“畏难躺平”,立“创先争优”,新能源领域统筹风光地热布局,污水余热应收尽收,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上半年绿电发电量7.2亿千瓦时、零碳原油2.5万吨、二氧化碳埋存22.3万吨,绿电同比增5.2亿千瓦时。破“粗枝大叶”,立“精细管理”,推动业财融合与负效治理,油气当量累超计划8.46万吨,以“冒着严寒施工、顶着高温作业”的实干,全力打赢本质扭亏攻坚战。 激发创业动能闯新路,绿色转型绘实景,擘画千万吨级“新蓝图” 吉林油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思想领航点燃创新引擎、人才筑基激活发展潜能、精神铸魂驱动绿色变革三大战略为支点,将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动能,奋力书写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的时代答卷。 一是党建领航绿色转型,闯出“双碳”实践新路。以新时代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转型动能,锚定“考核油价下实现盈亏平衡”目标,在党建引领产业升级中构建“双碳”实践新范式。通过油气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组合拳”,为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夯实资源基础,让老油田在转型中焕发新活力。公司党委班子以“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确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8个调研课题,组建调研组深入实践。班子成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基层调研126次,凭“身入”“身至”“心至”摸清新能源消纳等现场“底数”,第一时间落实整改方案。截至目前,吉林油田新能源累计发绿电已突破11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替代率已超30%。在莫莫格保护区建成2000余个传感器的环境监控网络,汛期电子巡井系统保障生态与生产协同,彰显党组织担当。开展“提质增效当先锋、实干担当树形象”党员立功竞赛,推动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融合升级。 二是人才筑基实战赋能,激活创新源头活水。将人才培育作为作风建设向实干转化的关键支撑,以“政治能力+专业技术”双提升为核心,构建起适配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为老油田焕发新生机注入智力动能。推行“青年技术骨干—党员双向培养”工程,同步深化“精准培训、价值培训”理念,创新“三步九法”培训计划生成模型,系统谋划140个针对性项目,让培训资源向核心业务、关键岗位精准倾斜。注重在实践中锤炼人才,针对松辽盆地地质特征,分三期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组织新入职员工深入四平、长春等地地质露头区,直观认知储层特征与成藏规律,推动地质理论向压裂技术优化、钻井风险规避等实践转化。通过这些实战历练,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为油田绿色转型和技术突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三是精神铸魂科技攻坚,点燃老油田新引擎。将红旗渠精神与吉林油田“五上精神”深度融合,既延续“战天斗地”的拼搏底色,又注入科技赋能“绿色低碳”新内涵,以严实作风激活改革创新动能。组织重大科技专项人才、优秀年轻干部赴红旗渠实地研学,深刻感悟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同步实施“五上精神”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石油精神教育基地”等载体,让艰苦奋斗传统具象化为岗位实践。深化“三基”工作与创新机制融合,构建全员创效格局。推行“创新积分制”,落地“间抽智能调控”等一线建议;通过弘扬石油精神、锤炼过硬作风,将红旗渠精神和吉林油田“五上精神”转化为“打破框框、敢闯新路”的实践,为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