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乡村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应运而生,项目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华润医药集团联合发起,以“提升乡村家庭健康意识及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赋能乡村百姓健康生活”为使命,通过健康意识培育、诊疗管理能力提升、卫生室援建、药品捐赠、产业帮扶等举措多维发力,构建“三级联动、四级帮扶”体系,为健康乡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健康互助筑防线: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健康素养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健康意识相对较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慢性病频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突出的健康威胁和公共卫生问题。然而一些村民不以为意,即使三高数据频频触及红线,依然维持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习惯,不按时吃药,认为自己只要还能下地干活就没什么大问题。诚如项目组一位专家所言:“身体上的病不难治,难治的是观念和意识上的疾病。” 面对这个难题,项目组联合原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团队,经过深入调研与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村级健康互助组”理念,以村民互助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筑牢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的理念革“新”。互助组秉持预防为主的核心,由女性志愿者担任组长,组织慢性病患者和志愿者成立互助组,每月开展2——3次活动,充分发挥女性志愿者亲和力以及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代替家人角色监督提醒,营造良好的健康互助村社氛围,从“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育村民的健康自觉。 从“枯燥说教”到“玩出健康”的模式创“新”。为了避免互助组活动落入“填鸭式教育”的低效陷阱,项目团队特别重视互动型患者教育,将血压测量比作“农田灌溉”、合理用药喻为“科学施肥”、健康档案形容为“健康护照”,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将艰深繁复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在地语言,再通过诸如“一枪打四鸟”等趣味小游戏加深记忆,从而达到和村民一起玩出健康的目的。 从“数据提升”到“生活改善”的健康焕“新”。5个试点县,49个互助组,300余场活动实施后效果良好:宁夏海原县关桥村慢性病患者规律服药率从28%提升至77%,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从37%、32%提升至83%、77%。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关桥村76岁的村民张某某,10年高血压病史,加入互助组后高血压再也没有犯过,以前村民聚在一起都聊家长里短,现在都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能力提升强根基:多层次进阶式,建设人才梯队 2025年,项目组赴山东省临邑县后范楼卫生室回访时,一对85后村医夫妇正忙着为村民诊疗。谁能想到,曾四处漏风的简陋诊室,如今已蜕变为窗明几净的标准化卫生室。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有目共睹,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基层村医那份扎根乡土的坚守从未改变。而项目基层诊疗能力提升的核心理念,正是要培育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基层诊疗队伍,让这份坚守有能力作支撑、有成长作底气。 多维培训让村医“会看病、看好病”。“不是不认真,实在是水平有限,有些病不敢看、不会看。”“我们也渴望学习机会提升技能,但是没有机会”……在相对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一些村医仍面临自身诊疗能力不足与学习渠道匮乏的现实困境。而基层医生承担着乡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其能力直接决定服务质量。为此,项目组在专家团队指导下,聚焦妇产科、全科等八大领域,设计了“前期远程培训+中期集中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卫生室援建”的云端+实地混合培训模式。上线570余期基层医生培训课程及21期线下培训班,深度赋能基层医生。 关桥村村医田某是培训的受益者。5年前,他面对慢性病患者常感力不从心,如今,他已掌握20项中医技能,能熟练运用针灸、艾灸等8项适宜技术,通过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成了村民口中的“乡村扁鹊”。“项目的培训像‘及时雨’,以前看不了的病现在能看了,村民不用跑远路,我这心里也踏实。”田医生的经历,正是千余名受训村医成长之路的缩影。 管理赋能让基层医院“善服务、优效能”。基层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既需“会看病的医生”,也需“善管理的院长”。为此,项目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等开展13期培训班,培训2700余名医院管理人员,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临床专科路径探索、数据治理与病历质控、绩效考核与精细化管理等课程系统性提升基层医院管理人员的运营水平。除此之外,项目还搭建远程医学帮扶中心开展远程病例指导、帮扶医院专科建设、帮扶地区医生进修等,深度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助力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 硬件升级固保障:援建标准诊室,捐赠暖心药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层医疗既需“软实力”赋能,亦需“硬支撑”托底。项目坚持“软件提升与硬件保障并重”,为基层医疗机构“添设备、送药品”,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服务。 从“简陋诊室”到“标准卫生室”的硬件升级。5年前,项目组走进关桥村调研时,卫生室房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药架上没几种药;项目组用15万元为其援建的新卫生室宽敞明亮,配备了血压计、血糖仪、理疗仪等设备,田医生能用这些仪器开展常规诊疗和中医适宜技术。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为实现基层医疗硬件需求与服务需求精准匹配,自2022年起,项目组织专家团队历时半年,量身定制了华润健康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手册,保障村医能在卫生室开展常规诊疗与健康监测。截至目前,项目累计援建73所标准化卫生室,覆盖18个省份的30个县,每所卫生室都按照“常见病诊疗、健康管理、应急处置”三位一体标准配置,让“小病不出村”有了阵地保障。 从“用药短缺”到“健康到家”的药品保障。为了满足基层农村家庭对高质量放心的家中常备药需求,提升乡村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项目集中了多种常见用药,组合为“润心健康包”,将爱心药品精准送达偏远地区。受援地区内蒙古太仆寺旗牧民表示:“健康包虽小,却暖到了心坎里,这不仅是药品,更是有人惦记的安心。”项目负责人表示:“短期要解‘用药之急’,长期要建‘保障之网’,我们正推动健康包发放与村卫生室药品储备联动,让药品保障成为常态化保障。” 产业帮扶促振兴:从输血到造血,铺就健康致富路 项目跳出“单纯医疗帮扶”的局限,发挥华润医药全产业链优势,结合旗下企业东阿阿胶、华润三九自身需求,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在甘肃舟曲、内蒙古阿拉善等地探索“中医药产业+健康帮扶”模式,让“药材”变“药财”,实现“健康有保障、增收有门路”的双赢。 从“散户种植”到“规模生产”的产业升级。在甘肃舟曲,当地海拔高、污染少,中藏药材品质优良,但长期面临“散户种植无标准、加工粗糙无品牌”的困境。2023年起,华润医药协同东阿阿胶、华润三九等企业,推行“公司+供应商+基地+合作社”模式:在种植端,联合当地企业免费发放2万公斤种子、2.6万公斤种苗和500吨有机肥,培训2300余户农户按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种植;在加工端,改造标准化车间,派技术人员指导清洁化、自动化生产;在销售端,将当地药业纳入供应商目录,帮助办理外贸出口资格。在内蒙古阿拉善,华润医药旗下东阿阿胶开展荒漠肉苁蓉产业化项目,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集生态治理、科技研发、品牌培育于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荒漠治理与产业增收双赢。通过建设“百万亩苁蓉基地”,从种苗培育到采收加工,全链条指导牧民规范化种植,既让沙地蜕变为“绿色银行”,又通过苁蓉深加工产品开发,带动超千户家庭增收致富,走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在吉林东丰和辽宁西丰,发挥东阿阿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及滋补品研发与品牌运营优势,因地制宜发掘“中国鹿乡”资源禀赋,建立鹿养殖示范基地,通过“统一供种、保价回收”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鹿产业发展。 从“产业发展”到“多方共赢”的效益释放。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华润医药助力舟曲县外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党参等药材远销海外,帮扶当地企业年交易额超亿元;东阿阿胶深度联结当地蒙古族农牧民,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直接带动超千户家庭增收致富。通过产业帮扶的双向奔赴,企业同时获得了道地药材供应,实现“公益初心”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五载砥砺,初心更坚。项目自2020年开展以来,已进行线上课程培训及远程病例指导610余期;出版培训书籍及教材5套,实地培训2700余名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及1059名乡村医生;建立村级健康互助组49个;援建乡村卫生室73所;为6万余个家庭送去价值1500余万元的润心健康包。数字背后是项目“久久为功”的韧劲,更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产业为笔、健康为墨,绘就“产业兴旺、民生安康”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让每寸乡土都浸润着生机与希望。这份向着山乡的坚定奔赴,终将化作守护亿万农民健康的坚实屏障,让健康之花在广袤乡村常开不败,让振兴之路因健康底色而愈发宽广…… (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供稿) (责编:田旭)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