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中心 理论网评 学习评论 学术空间 学员天地 党校通讯 智库荐言 理论讲堂 学习强国
首页 >> 理论网评 >> 正文
“年味”是浓郁的人情味和文化味
来源:理论网    作者:林珊珊    2023-01-22 10:02:00 

  对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最重要的民俗。

  “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腊月底的车站人潮涌动: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肩扛手提的……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归家图,带着细腻绵长的人情味和终于回归的烟火气,是那样抚慰人心。“春运”载满热切的期盼驶向团圆。

  在我们心中,家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依归,家庭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系。春节是家最重要的节日,是祭祀祖先、探望父母、会聚亲人的日子,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一声“过年”,牵动着我们心头最温馨的情愫。故土芬芳、耳畔乡音、舌尖味道,有了它们,才有了“年味”。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红灯笼沿街高悬、民间舞蹈龙腾虎跃,多彩的春节习俗是民间艺术的盛大舞台,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千门万户的大红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传递了喜庆祥和、和合美满的节日气氛,也展现着飞扬的文采与深厚的内涵;寓意纳福迎祥的年画将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承载着人们内心的愿景;精巧的窗花、门笺,每一幅都充满智慧和暖意,也将人居环境点缀一新;锣鼓、小戏、秧歌、高跷,既是乡村社区的群体娱乐,也是振奋精神的艺术行为。在肃穆的冬寒时节,我们以郑重的姿态、强烈的色彩、动感的舞乐提振精神,为平凡的日子奏出温暖、盛大、向上、向善的节日乐章。

  曾经,在老舍先生笔下,春节是腊月拾掇忙活,是正月里飘香欢喜,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在今天,春节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遥隔万里并不妨碍视频连线,稍动指尖也能互贺新春。从传统爆竹到电子爆竹,从走亲访友到云端拜年,从手写福字到互赠“福卡”,当老传统遇上新潮流,年俗形式虽然有了新花样,但我们的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始终都在,传统年俗的文化韵味穿越时空、历久弥香。

  春节,是四季轮回的起始,是重整出发的契机。我们放缓身心、互致祝福,既是为了品味温馨的亲情、慰藉一年的辛劳,也是为了培育梦想的蓓蕾,眺望随风起舞的日子。

(责编:常滨海)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最新更新
重点理论网站推荐
 
媒体矩阵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邮政编码: 100089
电话: 010-68929789 / 68928700
传真: 010-68928700
新闻信息许可:1012011002 | 京ICP备120021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22463 18810875821
Copyright © 200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