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中心 理论网评 学习评论 学术空间 学员天地 党校通讯 智库荐言 理论讲堂 学习强国
首页 >> 智库荐言 >> 正文
如何加快落实质量强国建设要求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龚桢梽 余明阳 马志勇    2023-05-08 09:47: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的系列问题,学习时报高端智库版约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地方领导展开三方笔谈。

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的着力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龚桢梽

  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反映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纲要》明确提出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扩容提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大力破解制约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难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质量竞争力水平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体系完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庞大。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支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技术实力雄厚。通过大力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我国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迈上新台阶,从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部分领域产业技术实现了“并跑”或“领跑”。
  质量水平较高。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品牌建设,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7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服务业质量明显改善。
  但我们也需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如部分地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计量体系、标准供给、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第三方质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衔接不够,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国产成套装备操作系统、运行效率、使用寿命等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不强,在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等方面仍有不足;品牌仿冒、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扎实有效提升我国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认真落实《纲要》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统筹推进质量意识、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设施、质量政策等,努力提升我国产业质量竞争力。
  加强质量设施建设,增强服务保障。围绕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构建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实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质量服务企业。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技术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创新引领产业质量升级,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质量提升攻关计划,开展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改进、软件系统开发等,破解“卡脖子”难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激励企业加大质量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推动产品服务升级,夯实发展基础。深入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持续高水平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供给。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以工业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完善质量配套政策体系,倡导“优质优价”,激励企业实施面向质量升级的技术改造,提升产业质量水平。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加大质量惩罚性赔偿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社会共治,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参与质量监督,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质量管理国际化水平。

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余明阳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质量强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还是工程建设,企业一头连接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体验感受,一头关系国家质量建设的底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要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将质量意识变成企业内生动力。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经济活力、企业创造力、基础制造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由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逐步走向商品高度丰富的买方市场,产品多样性、竞争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质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因素,换言之,唯有质量上乘、性价比优越、技术领先、服务优质、品牌强势的企业才有立足之地。
  《纲要》强调“企业主责”,即企业必须担负起质量强国建设的主体责任。也就是说,加强质量建设不是企业为了完成考核、实现达标的外在要求,而是企业立足市场、驾驭竞争的内在需求。唯有将质量意识变成企业内生动力,才能催生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担负起主体责任。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企业全员质量意识。企业管理层需在思想上、理念上高度重视,牢牢绷紧质量之弦,加强全员质量教育与培训,使保证质量成为全体人员共同的行为习惯,形成上下一心共抓质量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抓好制度建设这一根本保障。将思想理念外化为具体的制度,做到标准明确、流程清晰、职责到岗、监督到位,实时监控质量水准,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快速启动响应机制,有效化解潜在危机。
  把质量管理融入全程运营链路。企业质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运营的所有环节,必须实现运营流程和运营要素的全覆盖。需加强标准制定与制度建设、原辅材料选择与生产环节把控、品控监督把关与库存物流管理、售前使用指导与售后服务到位、品牌宣传规范与广告传播合规,以及人力素质提升与企业文化优化。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质量,损害企业立身之本。
  因此,企业必须苦练内功,狠抓管理。一是强化企业流程管理。建立从生产、品控出厂、物流终端到售后服务的质量监督。无论哪一个流程,最终都是靠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如果人员素质能力难以担当,制度规范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努力打造企业质量文化,使之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采取有效的质量保障手段。随着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信息化、云计算等先进的品控技术被广泛使用,相比人员的主观误差,智慧化管理更加精准、客观、标准统一、反馈及时,成为实现质量保障的重要支持。
  工业化大生产强调的是系统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为系统工程的质量,必须有全程运营链路的质量管理,才有最终成果的保障。
  运用科技文化赋能质量提升。今天的质量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等表面指标,而更看重科技领先、文化赋能、品牌强大、体验优越等内在指标。
  我们通常把企业竞争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制造能力为标志的“硬实力”,二是以科技能力为标志的“锐实力”,三是以文化能力为标志的“软实力”。我国是全球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是全球唯一覆盖制造业所有大类和全部小类的国家,企业“硬实力”无可置疑。但在科技“锐实力”上,我们尚有不少“卡脖子”的软肋,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广大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在不断提升研发、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的基础上,在各自细分领域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争取在科技突破上有所建树,提升产品的科技竞争力,也为国家整体“锐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同时,文化“软实力”也是企业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当前我们的全球强势品牌数量还比较少,与我们的经济实力、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应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企业质量品牌战略,将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加持赋能与品牌建设相融合,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努力培育中国精品。

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委书记 马志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对地方来说,应着力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有效推动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质量发展模式,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树牢质量发展理念。在质量建设中,应加强质量引导,积极打造符合县(区)域特色的质量发展模式,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一是开展质量文化宣传。深入开展质量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二是传承质量精神内涵。弘扬地域内既有的特色质量文化,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成为一种质量自觉,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练就“内功”,将技艺、品质、信誉深深融入产品和服务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质量体验。三是加强质量变革创新。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从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等微观领域,向经济、产业、区域质量等宏观层面拓展,形成“以质取胜”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
  筑牢质量发展保障。持续优化质量工作环境,着力完善质量体系,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一是构建大质量治理工作格局。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治理工作格局。结合省市级质量建设规划,全面推进质量强县(区)建设,不断擦亮域内“质造”的发展品牌。二是落实质量工作各项保障。出台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措施,建立政府各部门间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出台质量相关扶持政策,惩戒激励并举,强化质量管理。加大质量工作扶持力度,落实上级奖励政策,投入质量工作专项资金,满足质量发展、质量监督、品牌、信用、商标专利等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各领域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完善质量组织体系。以管理提升带动企业发展,引导规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把全面质量管理夯实到一线,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机制。以考核主线推动责任落实,将质量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形成各部门抓质量、提质量的良好局面。以“质量强县(区)”深度融合“工业强县(区)”,推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着力打造区域产业质量高地。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强化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的作用,为企业发展破题赋能。一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保障重点领域质量安全,规范食品药品、建筑建材、环境监测、公共卫生等领域检验检测行为,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建设。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提升检测质量,推动检验检测行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知识产权指导帮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活动,扎实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等工作,通过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水平,为企业创造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品牌的需求。三是推广质量基础设施应用。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并推进基层服务站建设,通过“1+N”的服务模式,重点帮扶企业解决生产和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质量技术、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主动为企业稳质量、补短板,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应结合地域产业特点与发展方向,有规划、成梯队的开展重点行业质量提升。一是强化质量监管。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检,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抽检后处理工作,保障民生领域质量安全,确保重要工业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强化标准引领。积极引导、培育辖区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围绕地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在工业、农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建立标准化项目培育库,以先进标准引领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水平。三是强化品牌培育。以品牌引领质量,以质量铸就品牌,推动企业重视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在行业内有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的高端品牌,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扶持具有优秀品牌的骨干企业做强做优,树立具有一流质量标准和品牌价值的样板企业,发挥优秀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以品牌创建带动质量提升。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最新更新
重点理论网站推荐
 
媒体矩阵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邮政编码: 100089
电话: 010-68929789 / 68928700
传真: 010-68928700
新闻信息许可:1012011002 | 京ICP备120021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22463 18810875821
Copyright © 200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