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讲话在东北地区引起热烈反响,高端智库版本期刊发四省区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的学习体会文章。
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辽宁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邓泉国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东北特色优势”,要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破解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必须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建立“高精尖缺”技术清单和产品需求清单,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军民协同创新专项,分阶段分步骤拉长重点产业链长板、补齐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化东北科教创新资源,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提升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口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东北地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充分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充分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配套产业园,推进“整零共同体”建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东北各地区要结合各自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增材制造、细胞治疗、元宇宙产业规模,推进新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方式,实现传统生产力的跃迁。促进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新主动。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特色产业。东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超前布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稳妥发展核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度发展火电,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坚持先立后破,进一步推动东北电力企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区。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冰雪温泉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世界冰雪经济新增长极。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打造千亿级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在发展中保障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积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经营主体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促进央地合作共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工程,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优化功能定位。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央地合作工作机制,开展央地国企一对一帮扶协作行动,吸引中央企业更多参与东北地区国企混改,促进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布局优质资源。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深化“政企直通车”企业服务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全面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 做好东北开放这篇“大文章”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刘子强 新时代推动并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必须抓住东北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新方位,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展现新担当,在现代化建设中开启东北开放新篇章。东北区位独特,沿边沿海口岸优势明显,具备南北双进、连接东西的大开放格局。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更要加快转变思维观念,切实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用足用好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合作共进,在基础设施、开放布局、开放平台、开放领域、开放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以更好水平开放增强融通内外、集聚资源的能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我国开放新高地。 抢抓新机遇,推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基础设施先行。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其他地区。加之受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缺少资金支持,制约了开放合作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应抢抓机遇,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加强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和储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与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相协同。一是围绕畅通内外循环,推动高铁网和铁路网谋划与建设,加强省域间、区域间交通的高效连接。进一步打通国际经贸大通道的堵点,积极开拓东北陆海新通道。二是围绕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推动能源跨境、跨区域合作,加快论证和建设油气管道,积极建设我国重要油气战略储运基地。加强电网建设和能源互联互通,推动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提高能源的供应可靠性和供需平衡,建设我国重要新能源基地。围绕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据网建设,提高区域间信息数据传送能力和效率,助力传统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把握新趋势,在开放合作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东北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有科教和产业优势以及能源资源优势。如何把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强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对内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同时,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新趋势,一方面,东北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借助我国主要经济腹地推动东北地区创新资源、产业链、商品要素等更好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产业链跨区域合作共建,培育新技术、新产业,促进“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持续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建立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合作平台,强化东北振兴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对接,积极开展陆海联动、产业协作、生态保护与修复合作,释放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叠加效应。对外方面,我国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东北地区要在服务贸易、新能源、技术合作等领域拓展国际交往合作,在能源、产业、人文交流等领域培育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同时,我国开放正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应顺应开放新趋势,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蒙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此外,围绕畅通人流、物流,以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为重点,着力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程度。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扬长补短 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刘红岩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富集,耕地总面积为4.49亿亩,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大小兴安岭山麓和长白山低山丘陵区,区域内有着松花江、嫩江、图们江等多条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耕地平坦、集中连片,耕层深厚、土质肥沃,适于大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生产。东北地区大部分处在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水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使得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在粮食生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有效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挑战。一是适应粮食安全新形势。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伴随着庞大人口基数叠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既要坚持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积极树立大食物观,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发展质量农业,保障全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二是把握农民增收新要求。农民是种粮主体,在农资、土地流转等农业生产成本抬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的形势下,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解决农民增收致富新要求,推动共同富裕,既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发展科技农业,依托“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良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需要以市场营销为牵动发展品牌农业,让农产品“优质优价”;还需创新金融保险模式,优化粮食补贴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多重保险”。三是研究现代农业新课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同时,如何用现代技术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是一场锲而不舍的“持久战”。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农业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加快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现代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是一场势在必赢的“攻坚战”。 奋力开创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新局面。一是奏响科技农业的交响曲。坚持把现代农业振兴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尽快争取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落地,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争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支持有关地区“农高区”建设,探索创建现代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依托五级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用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描绘绿色农业的水墨画。坚定不移做好黑土保护示范、绿色低碳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争取国家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一体化提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三是拧好质量农业的安全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构建高品质多元供给、高质量农产品加工、高标准质量管控“三大体系”,构筑品质高端、标准健全、品控严苛的竞争优势。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建设国家重要的肉蛋奶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冷水渔业,壮大中药材、蚕蜂产业,不断提高大食物供给能力。四是塑造品牌农业的新亮点。顺应市场消费需求,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优势牌。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做强区域品牌、做大企业品牌、做优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体系,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东北好食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优化东北全面振兴的营商环境 吉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董维仁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在解放思想、开放包容中激发内生动力,在放开搞活、提质增效中深挖发展潜能,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东北全面振兴任务需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还需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迈出新步伐。
优化营商环境,前提在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广泛的、深远的。近年来,东北地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构建全面遏制增量、有效清除存量、保障振兴发展的反腐败治理新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必须持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以思想之“放”引领东北全面振兴风气之“先”。 优化营商环境,基础在于提升优质创新的服务效能。好的营商环境,最终要靠好的服务来体现。要进一步给行政权力做“减法”、为市场活力做“加法”,让政府更有为、为企业添动力。新征程上,东北地区需持续巩固已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坚持软环境、硬环境一起提升,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同向发力,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必须迭代完善精准服务的理念思路、目标路径、举措抓手,加快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系统升级,从要素开放到制度开放的全面升级,从强化金融监管机制到重塑健康金融环境的整体升级,释放发展新气象,拓展发展新渠道,汇聚发展新动能,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更大成就提供有力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能够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保障。多年来,东北地区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决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聚力发挥好各类法律服务平台作用,集中抓好“失信黑榜”企业联合惩戒,打造一诺千金诚信政府,培育履约守法标杆企业,在全社会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确保所有经营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待遇平等。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强化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严格履行依法依规作出的政策承诺,不开“空头支票”,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切实发挥好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根本在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人口素质整体提升。步入新时代,东北地区坚持以人口素质提升引领人才能力跃升,倾力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深刻把握环境与人才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环境好人才聚、人才兴环境优的内在逻辑,大力推进人才回流引进,围绕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扎实做好“以才用才”文章。深化干部任职挂职和双向交流,细化落实容错纠错“两个办法”,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激活“人”这个最活跃、最有效的发展要素。人口整体素质若不能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就不能持续优化,“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历史可能再次重演。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力度,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责编:郑继民)
【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
|
最新更新
|
|